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

声音开关

语速

放大

缩小

鼠标样式

大字幕

重置

退出服务

王海娟:“绣”出人生新画卷

稿件来源:固原日报 发布时间: 2025-10-22 字体: [][][]

45.jpg

王海娟在工作室创作刺绣作品。

  10月19日,在市区临街的一间门面房里,王海娟正拿着刺绣香包对着手机镜头展示。直播间里,不断有观众提问:“这个图案有什么寓意?”“针法难不难学?”她笑着逐一解答。谁也想不到,这位侃侃而谈的主播,曾经因一场大病失去了外出工作的能力,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,用手中的针线绣出了崭新人生。

  2017年,王海娟被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,后因病导致股骨头坏死,落下肢体残疾。“那时候连走路都困难,更别说外出工作了。”躺在病床上的她,想起了儿时跟姥姥学刺绣的时光。病情稍有好转,她便决定重拾这门技艺。不能走路,那就试着在网上卖绣品。

  刚开始在家里直播时,王海娟紧张得手心冒汗。直播间里只有几名观众,有时直播一整天都无人问津。但她没有放弃,每天坚持直播,从最基础的针法开始教网友刺绣技巧。“记得第一次有人下单时,我激动得手都在抖。”她回忆道。渐渐地,直播间的人气旺了起来,粉丝数量从零增至3.7万,作品销往山西、甘肃、内蒙古等地。2018年,她拜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秀丽为师,系统学习宁夏传统刺绣技艺。老师的指导让她豁然开朗,针法、配色、构图……每一个细节她都反复练习,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。“骨头疼了,我就吃止痛药,缓一缓继续绣。”凭着这股韧劲,她的刺绣技艺日渐精进。2023年,王海娟被评为原州区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她开始为宝妈、退休妇女等群体提供线下学习刺绣技艺的平台。

  “刺绣对我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,更是一种精神寄托。”王海娟说。因病致残初期,她一度陷入迷茫,是刺绣让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。每天坐在绣架前,她仿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世界,疼痛和烦恼都得到了缓解。她的绣品色彩鲜艳、寓意吉祥,既有传统的婚庆用品,也有创新的文创产品。汽车挂饰、钥匙扣、家装饰品……每一件绣品都融入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。

  除了创作,王海娟还带动很多像她一样的妇女实现就业。直播间免费教学让留守妇女和残疾人通过学习刺绣获得一份收入。“刺绣可以修身养性,既能愉悦心情,又能赚点零花钱,何乐而不为呢?”她笑着说。如今,有30名农村妇女和残疾人跟着她一起刺绣,通过线上接单、线下制作的方式,每人每月收入可增加1200元。

  “刚开始,很多姐妹自信心不足,担心学不会,我就手把手地从最基础的刺绣技巧教起。”王海娟说。她还特意为行动不便的员工,设计了适合轮椅使用的绣架,为视力不好的员工设计了放大版的刺绣图案。成立刺绣工作室后,她还不定期举办粉丝线下交流活动,大家聚在一起切磋技艺、分享快乐。“看着她们的技艺从生疏到娴熟,性格从自卑到自信,我觉得特别有意义。”王海娟自豪地说。

  在王海娟看来,刺绣不仅是一门技艺,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。“现在的年轻人,会刺绣的越来越少,如果我们再不坚持下去,这门技艺可能会被人遗忘。”为此,她主动联系社区,定期组织非遗刺绣教学活动,今年已组织了10次,培训人员200余人次。

  今年5月,在社区的帮助下,王海娟的刺绣工作室搬到了临街的门面房,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,并有助于她对接资源、扩大宣传。为了支持王海娟创业,丈夫特意在工作室里安装了电梯,方便行动不便的刺绣爱好者上下楼。“如果没有社区和家人的支持,我可能现在还在家里默默无闻地刺绣。”王海娟感慨道。如今,王海娟的刺绣工作室不仅是众多刺绣爱好者的创作空间,也是展示固原传统刺绣文化的窗口。(记者 高磊 文/图)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: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.
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67号   许可证号宁ICP备15001741号-1
地址: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新昌东路208号   电话:0951-5668813
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: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(宁夏新闻网)